专栏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专栏 - 国际交流
国际交流

2022年度线上国际交流项目

北京时间6月6日至6月17日,受泰国玛希隆大学宝威体育在线官网邀请,我院20名20级本科生参与了主题为“Cultural Diversity in Health Care for Interprofessional”的暑期在线培训交流课程。课程为期两周,学生们通过远程学习和小组合作的形式深入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医疗保健的文化差异性,与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学生及老师就有关内容进行了交流讨论。

第一组交流总结与心得

第一天(2022年6月6日):

2022年暑期泰国玛希隆大学交流项目于6月6日开始。授课讲师及交流学员来自世界各地的院校(北京协和医学院、慈济大学、九州大学、玛希隆大学、圣卢克国际大学、香港大学、印度尼西亚大学等),具有不同的医学专业背景(护理、公共卫生、医学检验等)。

交流活动在线上进行。教学团队在TEAMSapp上组织会议,还运用了多种多样的网络教学技术,授课形式丰富多彩。

第一天交流课程的主题是跨专业卫生保健团队合作的作用和责任(Roles and responsibilities of Interprofessional healthcare team for teamwork)。

讲师SiradaKesornsri为我们讲授了跨专业教育和跨专业合作实践的概念和背景、跨专业卫生保健合作的重要性、以及跨专业合作对卫生保健质量的影响。特别提到WHO跨专业教育与合作实践的行动框架。健康工作者应基于此框架完善健康教育系统,推动跨专业教育发展,加强跨专业合作实践,以提升医疗保健服务的可及性和协调性,提供更正确的卫生保健服务,提升护理质量及患者安全,改善健康结局。此外,跨专业教育和合作实践还可以减少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降低死亡率和员工流动性,增加满意度,减少医疗花费和门诊就诊数。

接着,讲师们讲述了他们在不同地区的卫生保健系统中承担的职责,介绍了他们为不同领域的健康事业发挥的作用。

在活动环节,我们进行了名叫“One Word or One Image”的破冰游戏,每个人向小组同学介绍自己,选取一个最贴合自己或代表个人生活的单词或图片,并详细分享其中的奥秘。通过游戏,我们更加熟悉彼此。游戏后,我们选出了各小组的组长和助理,确定了最合适的线上平台,方便交流练习。

最后,老师提出了关于当下所需的健康保健专业的问题,让大家结合所学在padlet平台上分享自己的观点,相互交流。

第二天(2022年6月7日):

第二天的课程内容为跨文化卫生保健和文化能力的概念(concepts of transcultural health care and cultural competence)主讲人是Rudee博士。

我们学习了卫生保健中多元文化能力的组成、意义及提升方法,四个跨文化护理模型,以及有关健康和卫生保健的人权。卫生保健服务的普遍可及性、可负担、可接受、有尊严、高质量、无歧视、透明化、参与度及合理性是设计一个卫生保健系统时应达到的关键人权标准。这些标准对卫生保健工作者提出了拥有文化能力的要求。

随后老师使用Quizz检查我们的学校成果,老师在Quizz上出了几道选择题,有趣的是每个人拥有三次使用技能的机会,比如消除一个错误选项、提示正确的选项、选错仍加分等等,答的越快越准分数越高,最终我答题的精确度为80%。随后,老师邀请同学们分享感想,我们都认为还应该加强对四个跨文化护理模型的具体内容的学习。

在最后的小组活动环节,老师布置了一个问题:在个人学科专业的角度分享如何提升自己的文化能力?

同学们积极发言,提出了许多有趣的想法,小组助理将每个人的观点写进PPT,30分钟后进行小组展示汇报。六个小组的成员都十分优秀。有些小组通过合作,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将丰富的内容制作成精美的ppt,令我印象深刻。

第三天(2022年6月8日):

学习主题:合作和高效沟通

主讲人:Prof. Dr. Supapak

主要内容:讲述了沟通的方法,沟通过程中的困难和如何克服这些困难,沟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合作过程中沟通的技巧等。

收获与感想:认识到了沟通的重要性,正如教授所言“80% of workplace issues are communication related”,在护理工作中,护患沟通特别是在跨文化背景下,高效适宜的信息交互可以让治疗和护理事半功倍。合作是我们的必修课,良好的合作可以让我们做事顺畅心情舒畅精神饱满。

第四天(2022年6月9日)

学习主题:跨专业医疗团队为不同文化人群提供医疗保健的相关因素

主讲人:Prof. Dr. Rudee

主要内容:Prof.Erika Ota讲述了护理相关的文化多样性是什么和一些理论,Dr.ChontidaYarana讲述了IPP communication相关内容,Dr.Rudee讲述了跨专业医疗团队合作的相关内容。讲述了什么是高效地跨专业医疗团队以及关键原则,跨专业合作的优点和局限性等

收获与感想:护理人员要和其他专业人员良好合作才能达到帮助他人促进或维持健康治疗疾病的目的,这也是我们拓展自己的良好方式,我们需精于专业但不可局限于其中,要让护理在于其他专业的交流碰撞中达到更佳的共赢,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彼此尊重,互通有无,为了共同的目标努力。

第五天(2022年6月10日)

在这次课程中,我对文化敏感性和文化意识等相关文化方面知识有了简单的了解。通过这次课的学习也让我明白,医疗工作者和卫生保健健康提供者,尤其是护理行业的人群,容易受到文化敏感性的影响,比如刻板印象、歧视、种族主义。作为护士,我们应该尽量避免由于缺乏文化敏感关怀给患者带来的伤害和影响。

在课堂上,我们还分组讨论了案例。结合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我们组对这个案例进行分析。在这个分析过程中,我意识到不同的宗教理念/健康信仰会导致不同的结果。针对这案例的Fatima的死亡,作为医护人员一定要避免这种不良事件的发生。尊重患者的宗教文化,及时结合实际情况调整治疗方案,注意与家属的沟通方式方法,避免给患者及其家属带来伤害。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和讨论,我们要从改善自身做起,学习不同的文化,提高文化敏感性和文化意识,要努力建立与患者之间的联系,搭建信任的桥梁,实现跨文化交流。

在这次与泰国的对外交流中,我有幸能够与不同国家的同学进行讨论交流,促进学习进步。同时也让我了解到不同国家的护理行业现状。处于不同文化背景下,护士做出的护理措施可能会存在差异。

第六天(2022年6月13日)

在这最后一次课堂授课中,老师讲述的是关于面向不同群体的医疗保健的问题。面对不同的患者群体,作为医护人员,我们应该充分考虑到患者的文化背景,了解宗教信仰和健康理念。比如耶和华见证会所信仰的信念:耶和华会被其任何接受输血的人。那么医护人员在面向信仰耶和华的患者时,应尊重患者拒绝输血的要求,并将不接受输血的后果,其他治疗方案存在的风险以及带来的后果告知患者和家属。尽管这可能会给病人治疗以及管理医务人员带来挑战,但我们不干预患者及其家属的选择,这也意味着我们不侵犯患者的隐私权。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我了解到,面对不同文化、宗教信仰、健康信念等时,医护人员需要尊重。不仅是尊重他们的独特文化,更要尊重患者及其家属的选择。与此同时,我们也要将可能发生的后果以及各种治疗方案的风险都要解释给患者,充分做到:在尊重患者及所处的文化背景时,提供高质量有效的护理。

最后准备汇报的几天(2022年6月14日-2022年6月17日):

最后四天是我们的汇报展示,同一小组的朋友们都积极参与,提出自己的观点,共同修改PPT,在最后两天向大家展示汇报。虽然是线上汇报的形式,但同学们都认真准备,在最后的汇报中为这次的交流活动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我们虽然文化习俗不同,但是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特性和特征,每一种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不同民族文化相互交融。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既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又是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能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与活力。

我们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繁荣。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距离阻挡不了我们向世界前进的脚步,虽然时间短暂,但我们收获了友谊,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在这个日新月异的世界里,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人们,聚在一起,通过沟通交流,共同学习新知识。

面向未来,我们都在路上!

第二组交流总结与心得

一、课程简介

为期两周的暑期课程主要围绕着跨文化的卫生保健事业展开,几位老师从文化多样性、跨专业合作等不同角度向我们展示面对社会背景复杂的不同患者应该如何更专业地提供医疗服务。并鼓励我们在小组中与不同国家的同龄人合作,积极感受跨文化交流的实际情况。

本次交流活动分成了十个小组,每两个小组为一个大组,每个小组由7-8名来自亚洲各个不同国家的同学组成。虽然小组成员来自不同的地区,说着不同的语言,但是每个人都积极参与到了小组合作学习中,面对陌生的语言环境没有人感到怯场,每个人都很热情。同学们用Microsoft team/LINE/Instagram/WeChat等社交软件进行交流沟通。

二、精彩瞬间

Dr. Rudee讲述了不少关于Concepts of transcultural health care and cultural competence(跨文化保健与文化能力的概念)的内容,在讨论中可以发现似乎不少泰国和香港地区的大学对此安排了系统的课程,而我们现在所接受的教育在讨论这个话题时往往更常针对国家内部不同地区或民族。

另外Dr. Supapak的一节课是关于Cultural awareness and cultural sensitivity(文化意识和文化敏感性),就是强调医务工作者需要客观地看待来自不同风俗地方的不同患者,尊重他们的文化,并尽可能提高自己的跨文化交流和医疗水平为患者提供更舒适的医疗条件。课上老师提到了一些案例,比如在部分地区可能并不接受有创的操作而因此拒绝最佳医疗方案。

小组在讨论这些案例时,来自日本和泰国的同学表示他们将不再向患者和家属进一步阐明预后结果。而我们和来自印度尼西亚的同学则都认为尽管需要尊重患者意愿,但还是希望能努力说服家属改变主意。我们都认为对方的观点很有意思,值得反思。

还记得后期有节课的内容是让大家在小组内讨论结课汇报的主题,大家都对几个规定主题发表各自意见,甚至将话题延伸到各国抗击新冠疫情的工作上来。有些外国朋友非常好奇我们国家目前的疫情形势和社会大众的立场态度,于是我们学校的一些同学也纷纷像召开新闻发布会一样回应这些提问。虽说国际形势风云变幻,但在这个小小的聊天室,不同地域的人们却一直和平友好地交谈着。

三、课程感悟

1.朱梦涵:

为了完成最后一节课的总结汇报,不同地域的组员纷纷给出了自己国家的“跨语言、跨文化”医疗过程的相关情况(汇报主题)。在此期间,每个人搜集的文献和新闻大多是本国语言,在用英语翻译的过程中较难准确传达原文意思,而从大家嘴里复述出来的意思,又进一步增添了个人的主观理解。这种语言障碍导致我们需要很多花费很多时间来“英译英”。回看聊天记录,几乎每次讨论都有一半时间是在互相试探“I guess you mean……?”

59a223e9668b4743a5237f2e78c735bd.jpg

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把自己想象成正在就医的患者或接诊的医务工作者,确实非常耗时耗力。但在这个作业里,似乎是因为在向陌生的朋友介绍自己生活的故乡,所以大家都很有耐心、非常自豪地愿意回答对方的一个个疑惑。也幸亏有了每个人“添油加醋”的转述和不厌其烦的解释,我们才能了解到遥远的文章和对方的观点,为整个作业的完成增光添彩。

如果换成现实医疗环境,或许跨文化医疗产生医患矛盾的重要原因就是,大家并没能有足够的时间精力配合对方来完成这次“作业”。

也正是这个略显艰难的“跨文化交流”过程,让我真正意识到,深入并且客观地意识到文化的多样性,并将这种理念贯彻到实际临床学习工作中的路途,道阻且长。

ad42de2304d841bea7ea3736dd006fbc.jpg


2.杨淑琪

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两项小组任务是第二天的破冰任务和持续一整周的final paper作业。第二天的破冰任务主要是通过短句来介绍有关于自己的信息,小组成员进行对错猜测,最后由出题人来公布正确答案,并且对背后的故事进行解释说明。在这个交流过程中,我发现即使是世界各地都有的摩托车在不同国家都有不同的使用方式、不同的规则。哪怕每个人说的都是不同的事,所用的介绍方式也不尽相同,但是我们都能明显地感知到彼此直接的地域文化差异大有不同。

每个小组最后的final paper让我深感文化交流需要耐心和精力。我们小组的成员来自5个不同的国家,跨越了三个时区差,首先在固定上课时间之外相聚就十分困难。再者单凭一周内上课时老师抛出的问题进行讨论,只是单纯地接收信息、回答问题,很难让我们对彼此有很深的了解,跨文化、语言的线上交流也让我们变得十分内敛。因而,小组讨论的定题成为一个巨大的难关。开始我们在周五的课程中定下了名为“Access to healthcare”的主题,大家一致认为有很多东西可以讨论,但是由于这个主题边界过大,反而变得无从下手。在整个周末大家都在分散各自寻找自己想讲述的内容却在周一的事前讨论发现无法统一。更困难的是由于信息的不及时性,我们组的组长甚至全程都没有参与进我们的讨论,耗时两个小时最终商定出重点在一个国家的文化交流上。但在第二天与我们的助教老师Saowaluck汇报时,却被指出缺少文化多样性和逻辑性的致命缺点,由于时间有限,我们必须在周三之前定下更细节的题目并且做出PPT的初稿。在一声声“Pardon?”“Could you repeat it?”中,我们最终把问题聚焦在移民者身上,每个国家的组员负责自己国家的信息收集,从中国时间晚上9点开始,讨论、修改一直在进行,结束时已然深夜,甚至在日本时间已经到了凌晨1点。又经过老师最后的意见修改,我们的汇报在周四顺利完成,克服时间、语言和文化等等因素,着实不易。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也更加了解到了不同国家的不同政策、不同文化,也帮助我锻炼了我的口语和书面表达,十分受益。

3.刘涵

在这次小组最终汇报的准备过程中,小组成员的沟通成为了最大的难题。一开始由于时间差异以及小组成员个人安排,能够参加会议的人并不是很多。加上开了几次小组会议,大家都有些羞涩,很少有人开麦说话,会议的主题迟迟未定,大部分时间是一片静寂,小组作业的进度停滞不前。不过后来我们发现其实用文字交流是更好的方式。因为在文字表达的时候可以加上一些图片、表情来更好地诠释自己的态度和想法,同时我们的表达能够形成小组讨论的思路,即使有同学缺席也能很快了解到我们的讨论进度。确定主题、制作PPT、分配汇报任务,原本搁浅的小组汇报进度突飞猛进,大家有了明确的目标,各司其职,最终优质、高效地完成了最终的汇报。也正是通过这次交流,大家的感情也进一步加深,既为了圆满完成汇报而开心,又为了即将到来的分别流露悲伤。再次庆幸我们的交流都由文字来承载,这一段珍贵的回忆也能始终留存。

4.毛培羽

这次学习让我有机会近距离接触、了解国外医学教学的最新进展。交流中存在以下一些困难,但都在老师同学们的帮助下顺利解决。受到地区不同的影响和限制,大家不能及时回复小组成员的消息,造成了一定的沟通上的信息延迟,小组成员的想法思考和建议不能及时进行讨论并得到大家的反馈。在最后一次的小组汇报中,由于我们组仅有两名协和学子,且时间紧迫,剩下的五名组员使用LINE进行了对汇报选题初步的讨论,无法下载使用LINE的协和本组学子便没有对选题提出相关的建议和意见。有时缺乏与老师的互动,授课的泰国老师使用英语授课时,由于各个地区英文口语发音的差异性,导致我们不能很快吸收老师所讲授的知识,不能及时进行思维交流。本次交流学习的主要内容是有关于interprofessional和culture有关的医学问题,由于不同的文化环境,我们一直所接触的学习氛围和之前的临床实习经历中几乎没有碰到有关different religions造成的医疗事故和racial discrimination的实际情况,导致我们在学习起来对此类话题感到一定程度的陌生。

94fb423be38b46cca3f59caee1b4b2d4.jpg

整个学习过程中,我在努力完成学业的同时也提高了自身的英语水平,学习了先进的跨专业教学理念,增长了见识、开拓了视野、更新了观念,取得了较大的收获,受益匪浅。

第三组学生心得与感受

——国际文化交流带给我们的收获与思考

吴昊琪 陈荣 余丞婕 李媛

此次玛希隆大学线上交流课程以跨文化能力为主题,从文化意识培养、多文化合作及文化沟通等多个角度切入,全方面展示了跨文化能力在实践医疗卫生工作时的重要意义。我们通过老师讲授、小组讨论、个人作业等形式顺利推进并完成了课程的学习,使我们的语言交流、团队协作、自我反思能力得到了提升。

在语言交流方面,我们从最初的不自信,害怕用英语表达,到能够开口与小组同学用英语讨论,最后甚至可以从容地进行结课汇报并回答老师的提问。在进行小组讨论时,我们与来自日本、泰国、印度尼西亚等不同国家地区的同学相互配合,在互相尊重、互相理解的前提下,明确分工,积极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当然通过本次交流活动我们收获了许多。首先,它能扩展我们的视野,丰富我们的知识面,让我们了解到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风土人情;其次,它能起到教育意义,通过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完善本国文化有帮助作用;再者,通过分享国家的社会情况或者专业现状,我们可以更好辨别流言真伪,破除刻板印象,摆脱思想偏见,使我们学会尊重文化多样性,学会兼容并包;另外,国家文化交流还能够促进国家间的相互了解,通过共同学习促进国家间年轻一代的友谊,为以后的文化交流和其他专业领域的合作奠定坚持基础。

最重要的是,通过本次课程交流学习,我们更加理解了文化在医疗行业的重要地位。在医疗语境下,文化往往是感受健康与认知疾病的决定性因素,影响着医生诊断、护士护理、患者康复等方方面面。正是患者与医务人员的文化差异使得医患沟通呈现出跨文化交流的特点。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医学科学的进步,患者与医务人员文化距离增大,医护人员接触不同地区的患者可能性增加。这就要求护士和医生不能只是简单的医疗行为实施者,而应是具有专业基础知识、社会文化素养的综合性人才。对于我们护理人员来说,护理实践的目的将不再是将医学科学应用于特定的生物个体,而是要实现病人的整体健康和幸福。护理是科学、艺术和爱心的结合,护士作为实施护理工作的主体,面对的是有着不同健康文化价值观念的护理对象。为了帮助护理对象更好地康复,护士应当具备良好的跨文化沟通能力。

当一个护士具备良好地跨文化能力,她会针对护理对象的健康文化价值观念,开展相应的护理工作,这可以使护理对象感觉到自己是被尊重的,是在被照顾的,从而增加护理对象的信任,提高依从度,有利于护理工作的进一步实施,帮助护理对象早日康复。若在护理工作中,忽略个体文化的差异,那么可能会引发护患沟通障碍,甚至导致护患冲突。护士缺乏跨文化沟通能力,则不能理解患者的健康文化价值观念,从而某些护理工作会引发患者不满,会让患者觉得不被尊重,继而拒绝与护士沟通。护患难以达成共识,患者依从性下降,阻碍了护理工作的进行,延缓患者的康复过程,同时也会加大护士的工作压力和心理负担。这一点在中国身上体现得很明显。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和习俗,所以在临床护理中,有些病人对自己的饮食和营养摄入有特殊要求,他们会选择自己的医疗方式,如中医和其他比较小众的民族医学。因此,医护人员必须掌握文化能力,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理解和满足病人的需求。

不同医疗领域需要明确共同的目标和责任。坚持把 "以病人为中心 "的服务理念贯穿于医疗服务的各个环节和全过程,不断创新服务措施,优化服务流程,最终改变服务模式。其次,我们还需要适当提高语言能力和沟通能力。清晰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够在第一时间获得患者的第一手资料。此外,非语言沟通技巧也是需要的,因为病人在很多情况下会变得内心敏感,有一种病态的耻辱感。根据临床伦理原则,医疗机构应尊重每个病人的习惯、宗教信仰和文化背景,在多元文化的视角下加强心理护理和专科护理。特别是在中国,随着护士学历的提高,我们需要更多的临床专科护士,如糖尿病专科护士和PICC专科护士,他们能够细化病人护理,但这并不意味着减少工作,而是更专业和人性化的护理。医疗系统还需要宏观管理和微观指导。这使得科室能够为不同文化或民族的患者提供灵活的医疗资源。包括基础管理、心理管理、人性化管理、风险管理。

以上就是我们小组在此次交流项目中的收获和思考。

第四组学生心得感受

——国际文化交流带给我们的成长与收获

北京协和医学院创建于1917年,作为国家最高医学教育机构,是国家医学研究和教育事业先进的思想源和强劲的动力源。建校之初即确立了“在中国创办世界一流医学院”的办学目标,并于1920年建立了北京协和医学院护士学校。学校开办之日起,与协和临床医学本科同步定位于“高进、优教、严出”的优质水准,坚持小规模的培养模式,采用最先进的办学理念,开创了我国高等护理教育的先河,成为我国培养高端护理人才的教育典范。建校百年来,协和护理教育恪守“勤慎警护”的教育箴言,培养了一批又一批高层次护理人才,引领了中国护理教育、实践、管理和研究的发展,成为培养我国现代护理人才的摇篮。

协和有许多国际交流机会,因为疫情影响今年我校派出20名成绩优异的同学参加暑期泰国玛希隆项目,在对外交流过程中协和宝威体育在线官网的同学们展示了协和学子的风采。

玛希隆大学是泰国最负盛誉的大学之一。其科研能力、教职员工的学术才能以及在教学、研究、国际学术合作和专业服务领域的突出成就都是举世闻名的。它开设了多种社会和文化学科的顶级品质课程,包括各学院大部分博士课程。玛希隆大学一如既往地保持在医学和自然科学领域的卓越品质。此外,该校一直致力于拓展其国际交流合作空间,和世界上30多个国家的近200所大学建立了校际友好合作交流关系。与世界卫生组织及下属的9个合作中心、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国际粮农组织、联合国发展计划署、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及世界贸易组织等国际性机构有着紧密的联系,并得到美国洛克菲勒基金的有力支持,使学校的学术成就得到国际上的广泛认可。

本次对外交流的主题是文化多样性,医护工作者了解文化多样性可以更好地满足患者个性化的文化需求,与患者产生文化的的共鸣,为患者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护理和医疗措施。多样化、多文化背景的医疗团队可以有更加丰富的知识基础,团队成员之间可以相互交流、相互促进,为患者提供更具体、更符合患者需求的医疗和护理。还可以增加患者的参与度和主动性,改善患者的就医体验。医务工作者可以更加高效、畅通地与患者进行交流,从而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

自今年6月6日起,我们很有幸地开始了这堂由泰国玛希隆大学与其他学校联合举办的暑期线上交流课。在为期两周的线上交流过程中,来自玛希隆大学,中国北京协和医学院、香港大学、台湾慈济大学,日本九州大学、圣卢克国际大学以及印度尼西亚大学,这七所优质高校的学生们相互合作,展开了一系列有关跨文化医疗的学习与分享。

课程伊始,各小组负责的老师首先介绍了课程内容,以及所要来参与授课的老师,接着很贴心的给我们安排了破冰小游戏——三句话中猜哪一句话是错误的,以此来让小组队员相互熟悉。各个小组的带队老师人都非常亲切温柔、阳光爱笑,她们的笑容总是能感染着小组的每一位成员,也由此让本来相互都处于拘谨状态的同学活跃了起来。

来自泰国的学生们非常有着东道主的热情,首当其冲分享起自己引以为傲的文化和爱好。这首先就让我体会到了一些细微的文化差异。我本人,包括我所在的小组的中国学生,甚至我身边大部分的中国学生,平日里上课会优先选择单纯地聆听,有疑问也倾向于通过打字的方式询问老师。这一方面是因为我们尊重主导发言的教师和其他同学,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我们担忧冒犯别人而不愿主动发言。但经过本组指导老师的鼓励,我们主动进行自我介绍,组内的气氛也变得越来越融洽。有时候虽然不能听懂老师所讲述的内容,但看到老师温暖的笑容,同学们亲切的异国话语,就感觉原来大家似乎是可以没有语言障碍的,通过人的表情来配合语言来沟通,这是胜过一切书面或纯粹语言交流的!尽管只是第一天,我们互相分享了少部分的文化和专业知识,这样也为后续深入交流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有位负责老师的一段话,可以说是深深打动了当时犹豫不决,不知道该不该打开摄像头交流的我们。

Supapak老师说:“语言交流是一切的开始。没有交流,我们永远不会知道对方的想法。假设你们现在是在正式的跨国医疗团队里,就必须先了解自己的队友。如果不能了解队友,又何谈了解你们的病人呢?”

这些天的线上课堂学习,不仅仅是线上授课,所以我们也不仅仅是听听课堂内容那么简单。形式之一,老师在讲完课或者其中的一位老师的课程讲完之后,会邀请各个同学向老师提问题。形式之二,老师会针对于某一个话题让我们回到各自的小组,进行小组讨论,每位同学都可以将自己的想法写在在线表格中。这些形式都让我受益匪浅,虽然只是线上的小组讨论和提出疑惑,但也深深的感受到了文化的包容性和开放性。

不同国家护理领域的知名导师也为我们讨论了各个国家关于护理领域的文化多样性等相关的,更为专业的知识,让我们见识到了不同的国家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态度和措施,也因此在小组讨论时,我们既可以发表自己对与护理中文化多样性以及如何提高文化敏感性的措施,还可以深入了解其他国家同学对于此类问题的看法。

用一个更加鲜明地比喻,就好像一个人拥有一片果园,另一个人拥有一片菜园,两个人都只能吃到各自果园或菜园里中的东西,也不知道除了自己种植的东西以外,还有其他的东西可供自己享用。但当两个人懂得分享时,他们既可以吃到水果也可以吃到蔬菜。小组讨论就是果园与菜园的果实之间的相互交换,也因此让我重新认识到文化多样性。在课堂中,老师所讲授的内容也是生动有趣,老师会用各类图片来具体讲述自己国家的护理文化,让我们更加深刻的感受到不同国家的护理文化!

在持续进行的课程里,我们积极与不同地区的学生沟通,有任何对于他国软件不熟悉的问题就在微信中交谈。通过这些细微的积累,我们逐渐熟悉起来,相互之间也建立起了队友精神。在后续准备结课汇报时,我们合作得相当顺利,快速完成了一系列工作,以完整且精简的汇报结束了两周的交流课程。

结合两周课程的课堂与课后表现,协和护理的学生们表现不可谓不优秀。在课程小组讨论环节,协和的同学们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辩证的思考,结合我们国家、我们学校的实际情况与来自其他国家、学校的同学们深入交流;在课程汇报环节出色地完成自己的任务,有多名同学在课程汇报中作为团队的核心,展示了协和护理出色的一面。

虽然本次对外交流的课程是线上的形式,但还是带给了我们很多新的视角、新的知识,让我们收获颇丰。在线上对外交流的过程中,可以了解到一些其他国家的护理现状,同时也可以锻炼自己的英语口语,丰富自己的阅历。

当然,课程中所了解到的知识必须要与我们国家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中国的社会文化和经济在近些年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来到中国,这就要求我国的医护人员必须具有一定的文化能力,才能服务好各类文化背景不同的病人。如何提高医护工作者的文化能力,可以在医学生的课程设置上增添一些有关文化多样性的课程,拓宽我们文化多样性的视野,也可以去自己检索一些相关的资料丰富自己这方面的知识。

课堂上的一个个小组,恰似未来的一个个跨文化医疗团队。在当今这个多元化的世界,跨国交流逐渐成为发展的主流,医疗工作上的合作跨度也逐渐扩大到国际化。在将来,每个医疗行业的工作者都将直面文化多元的挑战。可能是负责的病人与我们语言不通,文化积累截然不同;可能是合作的伙伴,与我们因为周身环境而三观不合难以沟通,但不管怎样,我们总要与不同背景的人合作,因为我们有着共同的目标:治愈病人。

通过交流课,我们有幸在学生阶段便接触到了不同国家但年龄相仿的合作伙伴,在你来我往中学会了斟酌字句,尊重彼此,很早地培养出齐步并进,为医疗各行各业的统一信仰,也就是为病人们的康复,病人家属的宽慰而团结协作,为大众的健康付诸努力的精神。

感谢学校给我们提供如此宝贵的机会。希望今后,大家都能有机会,并积极参与类似的国际交流,也希望每个人都可以为世界的协和健康迈出前进的步伐。

第五组学生心得与感受

——文化多元与文化自信

一、文化多元教育

在本次泰国玛希隆大学主办的在线暑期课程"Cultural Diversity in Health Care for Interprofessional"中,文化多样性是课程的核心内涵之一。而有关文化多元的教育,则更是嵌入到我们的学习过程之中。

2009年,正在埃及访问的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开罗阿拉伯国家联盟总部发表题为《尊重文明的多样性》的重要演讲,曾表明“文明存在差异,但没有优劣之分。各种文明都包含有人类发展进步所积淀的共同理念、共同追求。”

全球化和国际化将人们紧密相连,对人类经验的共性的了解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对我们这么重要。因此今天的大学通识教育目标,都应该有这样一种共识:21世纪的通识教育必须培养学生适应全球化的生活,分享其他文明的各种思想、看法和生活经历,并关注外部世界。

美国卡内基高等教育政策研究理事会主席克拉克·科尔在1980年就已经指出,由于当今的社会问题和知识体系已经成为国际性的了,“我们需要一种超越赠地学院传统的新的高等教育观念,这种观念实际上就是高等教育要面向世界,或者说高等教育要国际化”。

高校课程国际化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实质性内容。我们有幸参加的"Cultural Diversity in Health Care for Interprofessional"在线暑期课程,使我们切切实实地感悟到何为国际视野下的文化多样性在健康保健行业里的意义。

日本广岛大学喜多村和之教授在1986年亚洲高等教育国际化讨论会上提出,“首先,所谓国际化就是指本国文化被别国与民族承认、接受并给予相当的评价”。

国际化的高校课程应该是贯穿着批判性思维方式和独立思考的精神,而且这种精神要深深根植于本民族文化之中。

在本次课堂上,同学们不仅选择了固定的授课平台进行视频会议,也使用了受众人群较为广泛的其他社交平台。因此,在课程学习的两周之中,彼此之间不仅有适用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专业知识的碰撞,也有喜闻乐见的文化生活的交汇。我们在这段时间中可以看到对于真诚的思想的大胆表达,也可以体会不同文化下的性格特征和思维方式的百花齐放。教学内容上经过系统的梳理、科学的探究,进而使得学生在引导下稳步理解课程的内涵。

a146ed6422d0447796c6891fe0368654.jpg

92cc59b6a8cf48c49bd899f342be9a7c.jpg

我们协和学生,正是要在熟练掌握相关医疗知识的前提下,充分运用批判性的思考方式,与不同的文化体系下的知识互补共存。只有这样,才能成为符合21世纪要求的既具有优秀人文精神,又具有科学素养的人才。

二、文化自信里的协和精神

医学映衬人类品格,由高尚书写;医学凝汇不朽浪漫,由岁月见证。

协和,作为中国现代医学教育的肇始者、承载者、推动者和引领者,百年来与国家命运、与时代发展紧密相连。一百年前,协和的创建者立下愿景:建设比肩欧美一流医学院的顶级学府,培养中国现代医学的领袖和大师。百年来,一代代协和人秉承“尊科学济人道”的校训,创造了医学和生命科学史上世界级的成就,为祖国赢得荣光。

西医东渐,趁着医学改革的浪潮,历史上南丁格尔的出现为护理事业注入了巨大的力量,她使护理成为一个专业,总结、凝聚、发展起护理的思想和技术体系,培育了护理队伍,她使人开始意识到护理极为突出的重要性,使护士赢得了社会的尊重。就这样,拉开了医学界护理事业的序幕。

恪守勤慎警护的校训,协和人永远冲在第一线。众人皆知,面对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协和护士们白衣执甲,逆行出征,在抗击疫情的道路上迎难而上,风雨如磐路,有协和人守护着芸芸众生。协和护士们始终用最苛刻的自律和最绵柔的关切加之最偏执的严谨和全然不顾的忘我,绘制着行医济世的圆满境界。她们用行动诠释着艺术与力量并存之护理专业的伟大——永远不“花枝招展”,永远不“忸怩作态”,永远不吹嘘奉迎,永远不沽名钓誉,永远不欺世盗名,踏实地做好每一件事情,真诚地对待每一个人是她们的代名词。治学严肃,著文谨慎,救人出实力。以朴实的态度和行为塑造高贵的人格,书写护理人的专业朴实。

校长曾寄语,世界上有一个圣洁的职业,叫护理。人类中有一群美好的人,叫护士。护理之重要,之实用,之神圣,之专业,无以复加。人之诞生、人之辞世常托于护士手。人生中羸弱而需人扶助时,施以专业性援手者,又是护士。护士,是人类中之至善者,若论诸职业中最于人类有助益类,护士是矣。

院校建设小而精,优质师生共同发力。王辰院校长提到护理工作的特点有五个性质:重要性,高尚性,专业性,实践性和艰苦性。并且强调新一代的护理队伍需要有高超的业务水平,高尚的人文情怀和优秀的精神素养。这些深入浅出的话语,高瞻远瞩,值得每一位护理学生思考揣摩,将其内涵与深意驻扎在内心深处,带着对护理的热情以及对人类健康的护佑扬帆远航。这些话语简明透彻,既警醒世人,又道出护理专业的重要与高尚,高屋建瓴,极具前瞻性和思考性,作为协和宝威体育在线官网的学生,有责任更有义务对护理专业、人类的生命健康贡献出新一代协和人的力量!

在协和护理发源地的这片沃土上,先贤辈出,一位位护理学界大家灿若星辰,铭刻着光荣印记的历史瞬间激励着协和人一步步脚踏实地,即使在烽火岁月也能够用侠肝义胆护佑芸芸众生!

泱泱大国,协和护理在华夏的医学史上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人间皆是美好,仁心更为可爱。协和医学院的护生们青春正好,意气风发,唯愿吾辈,能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我们未必光芒万丈,但要相信始终柔韧有光,在协和,所见的青瓦,庄重而包容;思及到杏林,治世而仁人。

c427d64ec2a04ea2ac0d50aaf3055503.jpg

三、关于中国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定文化自信,从而增强文化自觉,实现文化自强,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在本次泰国玛希隆大学主办的在线暑期课程"Cultural Diversity in Health Care for Interprofessional"中,文化多样性是贯穿其中的永恒主题,而对于每一个参与其中的中国人来说,在与不同国家的同学交流过程中,文化自信都是我们应当放在首位的态度。不管是在自我介绍环节还是在学术交流环节,我校的同学们都勇敢且自信地阐述了属于中国的特色文化。

中国有着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也是四大文明古国中文明唯一延续至今的国家。时至今日,中国传统文化早已深深影响了世界各国人民,无数海外友人对中华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向往。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我们更应该坚定文化自信,自觉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文化,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做出贡献。今年大年初四,北京冬奥会正式开幕,无数中国人为此感到骄傲和自豪,北京是世界上全球首个举办夏季、冬季奥运会的“双奥之城”。冬奥会开幕式在世界各国引发热烈反响,处处细节皆彰显“中国式浪漫”,中国之美令世界各国人民赞赏。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不仅体现在冬奥会开幕式、春晚、庙会等盛大晚会上,也体现在我们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崇尚新国潮,喜爱国风新文化,他们更愿意购买优秀的国货品牌,相信国货品牌质量以及品牌文化。年轻人现已当之无愧地成为了走进博物馆的主力群体,愿意把参观博物馆作为自己休闲娱乐的方式,在参观游览中感受历史的沧桑与厚重。当代年轻人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着无比的自信,不断去学习并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文化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灵魂所在,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才能培固民族精神之“根”,熔铸理想信念之“魂”,涵养核心价值之“源”,共筑伟大复兴之“梦”。我们要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推陈出新,增强国家软实力,为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做出贡献。

我们为中国的文化自豪,为我们的文明骄傲,但是绝对不能攻击别国的文化和文明,我想跨文化交流的意义就在于此。尊重不同国家、不同背景的文化,在相互交流中相互促进。作为护理专业的学生,我们在这次叫交流中向别国介绍了我国的医疗保健系统和社会保障体系,我们受益于这些体系,但我们也应当承认中国的许多领域还处在发展状态,是急需要吸取外来经验并加以中国特色式转化后应用来使当前的制度更加适合中国,更加能够为中国人民带来幸福。因此,我们必须要以开放和接纳的态度来对待文化的多样性,海纳百川,取长补短方位发展之道。

四、我们的感想

温金宝:对于参与"Cultural Diversity in Health Care for Interprofessional"这一课程,我感到很幸运。不仅是它作为一个国际性的学习交流项目所带来的知识上的增长,也是因为这是一次思维和心灵上的碰撞。

得益于课程平台,我在一开始便能以视频会议的形式,面对面地与各国的学子、老师友好交流,增进彼此的联系。这让我一方面在接下来的合作交流中敞开心扉,另一方面了解到不同文化的共性与差异,我也得以通过一些社交软件,和课程中的同学交朋友。文化多元的意义便在此体现出来了。

友善的人们与和谐的合作,使得我无论精神还是知识都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在付出最大的努力后,我不仅获得了结课证书,也收获了知识、视野与友谊。幸甚至哉!

于佳:此次泰国玛希隆线上交流,我最深切的感受就是文化的多元,不同地区,不同国家,承载着不同的人群和多元的思想碰撞,面对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礼仪文化,大家展现出对彼此的尊重形成了十分友好的交流氛围,畅所欲言而又不失礼仪。小组破冰、组内讨论、线上presentation……从开始的陌生到最后的熟悉,从开始的了解泛泛到最终的深入学习,带给我们的是思维上的提升和认知上的拓展,在大家的团结努力下,克服校内学习课程安排的一些困难,修得结课证书,十分有幸参加此次交流!

张一:这是我第一次在校期间与他国的同学、老师进行线上的学习交流,总的来说受益多多!我们交流的主题是"Cultural Diversity in Health Care for Interprofessional",因此,我增长了不少关于不同专业不同领域的医学生的职责的知识,同时,面对跨文化的医疗服务我也有了很多新的见解。当然,本次交流给我最大的收获还是来自不同国家的同龄人之间的交流,我们或许语言不通,或许想法不同,但是我们都是同样一群求学好问,活泼热情的大学生,遇到问题我们会一起解决,遇到分歧我们会敞开心扉交谈后得到折中结论。虽然本次课程安排的时间上与很多人的其余课程或是考试有重合导致有的时候时间上的不协调,但是这并不影响我们的交流合作,我们小组的组员通过社交软件沟通地还是比较顺利,最终也圆满完成了结课汇报拿到了结业证书!这是非常令人开心的事情!

刁旭阳:很幸运能够参加这次的玛希隆大学线上交流课程。教授们全面地为我们讲述文化多元性、文化敏感性、国家间文化交流以及交流的要点等等,都令我们受益颇多。其中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小组内的讨论。一开始我们在老师的引领下进行破冰,认识彼此,然后在逐步对于话题进行讨论。在这一过程中我听到很多不同的声音,这些观点来自于不同国家的同学们。我第一次知道原来还可以从这样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这可能就是国际文化交流的魅力吧!后来我们同学间逐渐熟悉起来,对于小组讨论的流程与规范也相对了解了,在没有老师的指引下,我们也可以自主地进行交流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并较好地完成要求的presentation任务。这是我第一次参加国际交流项目,也是第一次与同龄的来自不同国家背景的同伴们进行交流互动,我的思维由此得到扩展,知识得到丰富。文化多元性至关重要,对于医疗服务体系更是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很感谢本次玛希隆线上交流课程,我们收获了很多!